首页 > 点播公开课 > 马慧萍《陋室铭》七年级下
重新观看

马慧萍《陋室铭》七年级下

主讲老师:第四届初中(武汉) / 1213 人在浏览

  • 一等奖-马慧萍《陋室铭》七年级下 00:38:34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托物言志君子风 傲岸不屈中国魂

——《陋室铭》《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整合教学

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 马慧萍


【教学设想】

本节课整合了《陋室铭》、《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三篇诗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品读,触摸和感知刘禹锡的傲岸人格,同时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读”为主要方法和途径,设计了四个教学版块:初读,整体感知,找到诗(文)眼;品读,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情怀;研读,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赏读,积累历代用托物言志手法写就的诗文,传承先贤的“硬汉子”精神。

 

【教学内容】

教材:《陋室铭》

课外:《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文,体会诗人的傲岸情怀。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熟读图书教材《陋室铭》及《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

2.翻译《陋室铭》。


【课堂教学】


一、营造氛围,诗意导入

师生共同诵读刘禹锡的经典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旧时王谢堂前燕、晴空一鹤排云上、沉舟侧畔千帆过……)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快速形成以刘禹锡为中心的学习场。


二、初读,提挈全篇

1.读诗文(运用多种方式)

2.结合注释,找出文(诗)眼。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并能找到画龙点睛之笔,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情怀

1.研读背景

2.精读《陋室铭》,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刘禹锡的精神和风骨?

3.阅读《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比较异同,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四、研读,学习写法

1.读诗,明确写法((托物言志)。

2.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人用托物言志手法写就的诗篇的分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学习方法。


五、赏读,传承文化

1.出示语言材料,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写出相关诗句。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开阔视野,传承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豁达乐观,傲岸不屈。


小结

引用刘禹锡的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设计意图:以诗开头,以诗结尾,浑然一体,收束简洁。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效果很不理想,首先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抓手,大而化之,学生无从下手;其次是调动学生不力,面对学生的不适应不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以至于自己方寸大乱,课堂极度被动。

总之,教师的成长,在课堂的不测中,在教后的反思中,在赛课的磨练中。

 

【点评】

聆听马慧萍老师的课堂,如沐春风。

本节课环节清晰,整合点恰当、精准,采用了三篇古诗文情感与语用双线并行整体推进的整合方式,将刘禹锡的古文《陋室铭》和古诗《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整合教学。

教学中重点突出了“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人傲岸情怀”两个教学点。课堂上,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注重了“读”的训练,然后以《陋室铭》中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改文“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精神及其傲岸的情怀。在精读《陋室铭》的基础上,对刘禹锡其他两首古诗进行赏析点评,由内容情感过渡到方法的传授——托物言志,随即出示一些托物言志的经典范例及教师的下水文,引领学生运用“托物言志”进行当场写作。

纵观整节课,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理念;目标意识强,做到了化繁为简、适当延伸、一课一得,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是整合教学的典范。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三篇文章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马老师虽然重视了学生的“读”,但诗文中的整齐之美、错落之美、和谐之美、韵律之美,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师此时应示范朗读,给予朗读诗文的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真正达到读得出声、读得动情,以读促悟、以读促讲的效果。


一等奖-马慧萍《陋室铭》七年级下 00:38:34
素材下载
删除提醒 ×
确认删除本条回复?
(删除后将无法恢复)
删除 取消
  • 课程介绍
  • 视频课时
  • 课程评分
  • 学员讨论

登录提醒

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