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点播公开课 > 王秀拉《过年》三年级上(北师大版)
重新观看

王秀拉《过年》三年级上(北师大版)

主讲老师:第四届小学(临沂) / 3130 人在浏览

  • 特等奖-王秀拉《过年》北师大版三年 00:41:25

点此下载本课教学素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

中国的春节习俗

——《过年》主题单元拓展课教学设计

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王秀拉

指导教师: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傅亚怨 刘小红


【教材解读】

“过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单元的主题,本节课的教学是对于“过年”主题单元内容的延伸拓展,旨在将语文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在本堂课中,选取了以下学习内容和学生们一起阅读、诵读,让学生从中感受浓浓的年味,激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从而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民间传说《过年》,这篇短文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年”的来历,“爆竹”的来历、“桃符”的来历、“拜年”的由来。文章很短,内容却很丰富,趣味性很强。

2.山东作家鲁先圣先生的经典散文《中国的春节习俗》,选自语文主题学习图书,本文生动地描绘了许多传统的中国春节习俗,行文优美流畅,再现了中国人过春节时的喜庆热闹场面,更将习俗中蕴藏的美好寓意融入其中,表达了中国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3. 从网络和语文主题图书中撷取了4副富有特色和美好寓意的春联。第一、二副春联选自网络,分别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第三、四副春联出自语文主题图书,分别是“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4.民间歌谣摘自北师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欢乐有趣的民谣生动地描述了人们的忙年情况,体现了浓浓的过年氛围。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等,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经过两年的语言学习训练后,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内增量阅读,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阅读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传说、对联、民谣等,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借助思维导图复述故事,用思维导图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春节传统习俗,感受浓浓的年味,激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设计理念】

“过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单元的主题,本节课的教学是对于“过年”主题单元内容的延伸拓展,旨在将语文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通过听读、复述过年传说,诵读春联、民谣,阅读了解各种春节习俗,亲近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课堂中,通过复述、诵读、自读、圈画、交流、汇报等多种学习方式,达到课内增量阅读,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阅读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传说、对联、民谣等,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了解春节传统习俗,感受浓浓的年味,激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师生互动,感受年味。

1.师生互相介绍认识,拉近距离。

2.欣赏歌曲《恭喜恭喜》,感受年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欣赏歌曲,渲染气氛,感受年味,揭示学习主题。


一、听读传说,“年”来了


1.听读民间传说《过年》,思考问题。

(1)“年”有什么特点?

(2)人们怎么驱赶“年”?


2.交流反馈听读情况。


3.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梳理完成后的思维导图:

001.jpg


4.借助思维导图复述故事。


5.学习拱手礼。

行拱手礼,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女子行拱手礼则正好反过来。孩子们,新的一年记得用上拱手礼给长辈们拜个年!

设计意图:听读民间传说,了解“过年”来历,借助思维导图,练习复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习俗,过“年”了


(一)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中国的春节习俗》,完成学习单。


(二)交流反馈合作学习情况。

1.展示合作完成的思维导图。

002.jpg


2.借助思维导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三)交流了解春节习俗。


1.贴春联

(1)了解春联的基本特点。

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赏读4副春联。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2.分压岁钱

(1)交流分压岁钱的寓意。

(2)阅读相关文段。

师:压岁钱,自古就有。

女: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suì),因为“岁”与“祟”(suì)谐(xié)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男: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


3.守岁

(1)默读相关文段。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wēn)病疫(yì)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回忆交流守岁情景。

(3)感受守岁寓意。


4.链接地方习俗——跳火群。

这个习俗寓意来年生活红火,表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人们跳火群时要说:“跳出去好财气,跳进来大发财。”


5.总结,齐读文段。

因为地域(yù)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先圣《中国的春节习俗》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阅读了解各种春节习俗,赏读春联,亲近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课堂中,通过自读、圈画、交流、汇报等多种学习方式,达到课内增量阅读,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乐读民谣,“年”味浓

1.师生接读民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zhān);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zhá)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大年初一扭一扭。

2.感受民谣中的年味。

3.再读民谣。

设计意图:诵读民谣,进一步感受浓浓的年味,升华课堂气氛。


四、拓展阅读,续“年”味


1.回顾总结,完善板书。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传说、春联、民谣,了解了中国的春节习俗。

传说中,春节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节日;

习俗中,春节是丰富多彩、寄托美好情感的节日;

春联中,春节是抒发美好愿望、美好祝福的节日;

民谣中,春节是热闹喜庆、充满浓浓年味的节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想了解更多的春节文化,咱们就要多阅读!

(指着板书)瞧!这也是一幅思维导图,它总结了咱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拓展阅读。

同学们,一节课的阅读总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图书中的这些篇目。在阅读中成长,漫游春节!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

推荐图书阅读篇目:

1.《“年”的来历》

2.《愉快的春节》

3.《中国的饺子》

4.《记忆中的春联》

……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推荐阅读,延伸课堂,将阅读从课堂引向课外。


【板书设计】

003.jpg



材料1:

过 年

中国人把过春节称作过年,“过年”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种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年”便出来掠食吃人,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这种野兽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为了驱赶它,人们用红颜色的桃木做成牌子,挂在门口,称为“桃符”。还有人燃烧砍伐来的青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和光,这就是爆竹的来历。“年”见了桃符,看到火光,听到爆竹响,吓得赶快逃跑,这样大家就安然无恙了。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出自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语文天地


材料2:

中国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

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压岁钱,自古就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suì),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裏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

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守岁的说法,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タ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中国人的守岁,已经渐渐被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取代,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其乐融融。

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儿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向长辈磕头,也是春节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个习俗,至今在我的家乡鲁西南依然十分流行。春节凌晨,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自己家的男性晚辈,去村里其他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这个习俗,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的美德,二是促进了邻里的和睦。如果平时,家庭之间有了些小矛盾,春节凌晨人家的晚辈都来拜年了,这家也就一笑泯(mǐn)恩仇了。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出自语文主题学习图书


学习单

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圈画出“春节习俗”。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图。

004.jpg


材料3:


一元复始        桃符万户更新

万象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 

——出自网络《十副中国传统特色春联》

勤劳门第春光好      春回大地千山秀

和睦人家幸福多     日照神州百业兴

————出自语文主题学习图书


材料4: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zhān);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zhá)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

大年初一扭一扭。

 

——出自北师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资料



特等奖-王秀拉《过年》北师大版三年 00:41:25
素材下载
删除提醒 ×
确认删除本条回复?
(删除后将无法恢复)
删除 取消
  • 课程介绍
  • 视频课时
  • 课程评分
  • 学员讨论

登录提醒

请先登录~